法官应用冷静的思维自我减压
舒 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入,审判工作中涌现出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的法官们都面对着强大的工作量、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官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维,以进行自我调试,为自己减压,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对法院期望值很高,有了矛盾总会想到法院,于是法院也就成了各种矛盾聚集的地方,一个处理不好,就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法官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当各种压力的矛头对准法官时,法官的心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审判的公正。笔者认为,我国法官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现实生活中,法官办案要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各个层次的巨大压力。是屈从还是碰个头破血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当然,也不乏不惧淫威,刚正不阿者,但总有那么一些最后命运凄惨,不是待岗失业,就是流落街头。一旦审到“关系案”,法官就要权衡再三,甚至夜不能寐。另外还有无处不在的“关系网”,生活中,“打官司”对当事人来说是件大事,岂有不到处找熟人、攀交情之理,尤其是小县城,甚至离婚都有人“招呼”,笔者遇到一起简单的离婚案,离婚双方都找遍七大姑、八大婶来托关系,简直令人啼笑皆非。对这些人置之不理吧,又免不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可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职业准则,实在令法官们头痛不已。
另一方面来自当事人的压力。一般情况下,打官司总有一方当事人败诉,有些当事人因败诉而恼羞成怒,怀疑是胜诉那一方给予法官好处,才使自己败诉。于是捕风捉影,四处上告。有文化层次低、胡搅蛮缠的当事人就是要打老婆,而且不许老婆离婚,当着法官的面恐吓:“谁要敢判我老婆离婚,我就杀他全家。”甚至有跟踪法官,以爆炸、自杀要挟法官,以达到胜诉的目的。而且,现在的当事人动不动就找领导,认为你法院解决得不让我满意,我就去上访,试图通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今,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困扰各级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法院对涉诉信访的重视甚至成为某些当事人视法律于不顾无限膨胀个人利益的工具,因此,有一名当事人通过涉诉信访获得利益时,就有更多的人走上信访的道路。
作为法官如何面对各界压力,调试好自己的心理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冷静的思维、清晰的头脑。法官的职业气质需要的是平和、冷静、保守、持中。在国外,有过十几年法律工作经历、在不惑之年当上法官已是非常幸运;而在中国,法官的任职年龄与公务员一样是23周岁,毕业一两年当上法官是寻常的事。因此,年轻的法官们更应时刻保持冷静的思维、清晰的头脑。每接手一起案件,就应详细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案情,以求能最大限度的将案件处理好,遇见不讲道理的当事人的时候,不能大脑冲血,冲动行事,一言一行均应三思,一旦法官出现过激的言行,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应深呼吸后问自己: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应当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我想要的结果。因此,法官应不断通过自我调节提高驾御情绪的能力,以求能时刻保持冷静的思维和清晰的头脑。
其次要注意工作的技巧。在办案时如果能注意工作的技巧,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待当事人要因人而异,因案制宜区别对待:对待债权债务明确的经济纠纷案件,可围绕法律规定和双方的权利义务这个主线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使债务人认识到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积极履行债务。对起诉离婚的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的感情确已破裂,可着力解决财产的划分和小孩的抚养,尽可能地为弱者多争取权益。而对感情还尚有可能恢复的夫妻,可抓住双方疼爱孩子的心理,尽量促使他们重归于好。对一般的伤害赔偿案件,可抓住受害人为出怨气而诉讼的心理,让受害人先把心中的怨气发泄出来,再谈赔偿的数额问题。
第三,放下工作是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八小时之外及休闲的时候,法官应放下工作,这里的放下不光指手头上,还包括心头。同时应结交品德高尚、志趣相投的朋友,当有了难解决的案件心里承受很大压力时,可邀三五好友,下棋聊天,适当为自己减压;同时可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如写作,研究问题、画画、记日记、搞发明等,来转移自己的情绪;假日还可携家人就近旅游,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还可促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处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就等于减少了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