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广东汕头两名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报警后,受助老人承认自己一时糊涂,第二天让儿子登门致歉并归还学生家长此前垫付的医药费1200元人民币,两学生终获清白。我们经常说“择善而行”,普通的善举,却常常横生意外。我想到了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彭宇案;我想到了佛山小悦悦事件,我也想到了那位送孕妇回家的女孩,善良却葬送了自己如花的生命。我们也看到四川三小孩扶老太遭讹的事议论还未结束,郑州出现老人倒地无人扶的场景。难道这个社会总让我们“善良不起”?
我始终相信人都是善良的,无论在出生的最初还是已经成熟的现在。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在这个社会可以说是零概率。同一个人,对待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态度。万恶的连环杀人犯心目中也有他重视的人,在那个人心里,他永远善良无害,当然这里的善良基本上等同于人心里最深处的良知。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善良是任何时候心地都保持一种“好”的状态的人,真诚的对待别人,对自己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负责,从来不去伤害别人,甚至于常常自己吃亏的去帮助别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善良。只是,善良也往往会被人利用,社会的功利和复杂不时地考验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面对或真或假的故事,有太多人在练习平静,以一种距离让自己安全,只为小心翼翼地求自保,因为生命有时很难承受太多东西,就像《中国青年杂志》里的一篇文章——《我们的善良被人恶意利用善良萎缩即变冷漠》所说,“我们的善良被人以最大的恶意利用了,不断推陈出新的花样有时对我们的良心的确是一种煎熬和考验,就在这种煎熬和考验中,我们的善良在一点点地萎缩,不知最终会不会几近于无!”这世上,当人们习惯以防御的心态生活时,怎样洋溢心底的善良?怎样不会以一种冷漠的方式自保?除了冷漠还能怎样?于是,我们的热情一再降温,能感动我们产生想做一点于世有益之事的激情越来越少,我们内心深处的善意也在一点一滴被挟持,一天一天在递减。试想,一个人若真的连做一件举手之劳的善事都要思前想后,考虑成本与代价,他生活中真的能有快乐吗?
古语云,上善若水。我们小时候经常听人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良的好的心态也是好的修为,温暖总是比冷漠更让人感动。在骇人听闻的小悦悦事件中,有个叫陈贤妹的拾荒阿姨完成了对十八重冷漠的颠覆,对孩子施以援手;在浙江温州发生的孕妇被车撞倒事件中,两名镇村干部紧急停车施救;汕头的那两名学生广受称赞,被授予“助人为乐模范青年”称号……这些善意的接力显得如此生动、真实和宝贵。它验证了如下真理:如果你愿意相信善良,你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私、乐于助人的好人,这也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审判和法律制裁。善行需要一个畅行的通道。人的重塑有赖于价值观的重塑。相信善良、秉承良知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能力。我们不要抗拒心中善良发出的召唤。做一个好人并不容易,行善也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善意到善行这条路有时仅仅一步之遥,甚至不动一步即可完成。如孟子所说,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们还要给自己打气,善良一些,力所能及地多做一点善事,善良的社会就是由我这一次善行开始的,而且将久远地坚持下去。